学科科研

科学研究

当前位置: 站点首页 > 学科科研 > 科学研究 > 正文

【湖北日报】杨婷:讲好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

发布日期:2025-04-07    作者:杨婷     来源:     点击:

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,“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,讲好中国故事、传播好中国声音,展现可信、可爱、可敬的中国形象”。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,是新时代我国国际传播的重要使命任务。讲好故事,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。

拓展叙事主体,多元协同讲好中国故事。叙事主体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要动员各方面一起做思想舆论工作,加强统筹协调,整合各类资源,推动内宣外宣一体发展,奏响交响乐、大合唱,把中国故事讲得愈来愈精彩,让中国声音愈来愈洪亮。”全球互联互通背景下,多元主体共同言说是国际舆论生成的新特点。讲好中国故事应当顺应叙事大众化的趋势,动员并整合讲好中国故事的主体力量。事实上,普通群众、国际友人的中国叙事更有亲和力与吸引力,更易赢得国际公众信任。例如,以李子柒为代表的自媒体网红就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主体。只有充分发挥政府、媒体、社会组织、企业、个人等多元主体的重要作用,方能建构全面、立体、生动的叙事体系,更好地展示中国故事的丰富内涵与独特魅力。

丰富叙事视角,宏微相济讲深中国故事。丰富多彩的中国故事,不仅体现于宏大政治叙事之中,还彰显于人民日常生活的微观叙事之中。中国故事内容的丰富性与多样性,内在地要求丰富叙事视角,即由以宏大叙事为主的叙事视角转变为宏微相济讲深中国故事。宏观叙事有助于从大历史观视野整体性把握中国故事;微观叙事有助于从见微知著中感知中国故事。通俗地讲,宏观叙事如望远镜,微观叙事似显微镜,前者有助于整体性和历时性地把握中国故事,后者则是宏观叙事的生动缩影与有力佐证,宏微相济方能真实、全面、立体地讲好中国故事。一方面,应植根于党史、新中国史、改革开放史、社会主义发展史、中华民族发展史,以宏观叙事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、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;另一方面,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微观视角发掘鲜活的中国故事,描绘普通中国人奋斗圆梦的美好生活画卷,增强中国故事的感染力。

细分叙事对象,贴近受众讲透中国故事。让世界读懂中国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旨归,精准传播是提升中国故事影响力,引领国际公众更好读懂中国的关键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、不同国家、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,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、区域化表达、分众化表达,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。”首先,精准定位目标受众。不同国家、不同群体对中国故事的认知基础和基本态度并不相同。比如,西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认知存在明显差异。因此,应对目标受众进行调查研究,充分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精准识读用户的功能,在把握受众群体认知特点基础上,精准把握国际受众群体的认知心理,有针对性地引导国际舆论,建构中国故事的国际认同。其次,精准做好故事推送。故事推送的质量与速度关乎故事影响力。精准做好故事推送旨在以更高质量的辐射、更快速的传播,实现中国故事的说服与认同。一方面,应找到易与受众产生共鸣的文化交汇点,以分众话语、区域话语精准推送,让国外受众听得懂、听得进、听得明白;另一方面,持续增强算法在故事推送中的靶向驱动。应充分发挥算法推荐在语料筛选、精准分发、信息匹配等方面的优势,实现故事精准推送,助力减少文化折扣,弥合国际受众对中国故事的认知鸿沟。

革新叙事方式,创新表达讲活中国故事。提升中国故事的亲和力需要不断创新表达方式,以实现入乡随俗、雅俗共赏、润物无声的最佳效果。其一,善用修辞艺术化表达。话语修辞有助于增强叙事的亲和力、感染力、适切性,进而提升故事说服力。一方面,善用修辞之形。善用修辞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,习近平总书记就善用修辞讲好中国故事,如以“世界百花园”隐喻世界文明多样性,以“一花独放不是春,百花齐放春满园”隐喻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。在国际交流中,应综合运用比喻、拟人、用典等多种修辞手法,助推中国故事跨文化传播。另一方面,凸显修辞之质。修辞旨在明理。话语修辞既要注重形式美,更要紧紧围绕向国际公众讲好中国故事这一任务,凸显修辞之质。其二,创构情理融通式表达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讲故事就是讲事实、讲形象、讲情感、讲道理,讲事实才能说服人,讲形象才能打动人,讲情感才能感染人,讲道理才能影响人。”情理融合讲好中国故事,既要以清晰的理论逻辑引领公众把握中国故事背后的道理,又要以情感人,推进中国故事飞入国外寻常百姓家,实现入脑入心。其三,创构视听沉浸式表达。在视听文化兴盛的时代,视听叙事崛起,成为文本叙事的重要补充。在国际传播中,应创构视听沉浸式表达,讲好中国故事。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,打破虚实界限、时空界限、文化界限,创设仿真的历史场景与沉浸式话语场景,增强交互性和参与感。以数实交融的立体式全景式沉浸式表达提升中国故事的亲和力,促进中国故事可亲可爱可感。

(作者单位: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北大学分中心)

原文链接:https://epaper.hubeidaily.net/pc/content/202504/05/content_310385.html


上一条:【光明日报】易振龙: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历史经验
下一条:【东湖评论】邹浩:提升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思政引领力

返回顶部